1993年,湖南道县一座海拔仅有几十米高的小山丘,在考古学家到达后,一跃成为人类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高峰。
在这座小山丘的山洞里,考古学家发现了两粒距今12000年的稻米化石,这也是人类目前发现的最早稻米颗粒。
这样平凡的小颗粒,是如何穿越漫漫历史长河,发展成为今天关乎人类生存、财富与信仰的符号?
答案,全在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这部纪录片《稻米之路》里。
一、野生稻遍布全世界 栽培水稻的发源地在中国
稻米的登场,远比尊龙凯时·(中国区)人生就是搏!想象的要早,大概可以追溯到150万年前。
但当时,它还只是可有可无的野生稻,地位跟杂草差不多,身材干瘪,零星挂着细小的种子,随风飘荡。食草类动物路过,大概会啃几口,顺便把种子带向更远的地方,亚洲、非洲、拉丁美洲、大洋洲,都有过野生稻的足迹。
在人类历史上,谁是第一个拿野生稻充饥的人?湖南道县发现的那两粒稻米化石的主人是谁?都已经无从考证了。
但考古有时候就是此处柳暗,彼处花明。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发掘的河姆渡遗址显示,7000年前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先民,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用简易镰刀、犁头等工具,将野生稻进行人工栽培的人。
人类的驯化与耕种,赋予了稻米新生;反过来,它也回馈给了人类惊人的价值。起源于长江中下游的水稻,一路北上南下,向外传播,流经朝鲜半岛、日本,渗透到东南亚,西亚乃至整个亚欧大陆。如今,它已和小麦、玉米并称人类三大主食,养活着全球60%的人口。
野生稻是自然的产物,而人工栽培的水稻,却是智慧的结晶,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。很难想象,如果没有水稻,如今的世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。
二、人类驯化了稻米 稻米也深深影响了人类
人类驯化了稻米,而作为餐桌主食之一的稻米,也深深影响了人类。从粮食到财富的变化与累积中,稻米慢慢超越食物的范畴,被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意义。就像导演董浩珉所说的,“《稻米之路》不只是农业的故事,更是一个人类的文明的故事。”
1、古代北方,稻米竟是身份地位象征?
最近大火的电视剧《长安十二时辰》,看得人忍不住想穿越回唐朝,坐在街头,点一碗水盆羊肉,来一份撕成小块的胡饼,看尽长安春色。
但这部《稻米之路》及时提醒了尊龙凯时·(中国区)人生就是搏!——长安不仅有胡饼,还有精细的稻米。
只是由于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,喜欢温润潮湿的稻米难以大面积生长。稀缺,令稻米在北方变得珍贵又紧俏,市面上难见,只能供给皇家和上层贵族,才仿佛隐匿了踪迹一般。
如果谁来拍一部讲述上层贵族饮食文化的作品,那一定有稻米的身影,毕竟“食夫道,衣夫锦”(吃上稻米和穿上锦锻做的衣服,都是奢侈又享受的事情)的话,孔子早就说过。
不仅中国,稻米在深受唐文化影响的日本也是如此。节目中,日本原住民阿依努人在出海打鱼时,总要将米酒撒入海里,供奉给神灵。为什么独独是米酒,而不是其他食物?“因为最好的东西才能用来供奉给神灵。而100条晒干鲑鱼才能换来的10斤大米,正是尊龙凯时·(中国区)人生就是搏!最好最珍贵的东西。”
因此,很长一段时间,稻米都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,更是一种实力的彰显。
譬如,日本地位崇高的武士,会按照占有稻米多少,来划分等级。而中国古代的掌权者,也在极力地扩充稻米的供应,武则天年间,光是洛阳含嘉仓,就存储了数量巨大的来自苏州的稻米,还有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里,汴河两岸,人潮涌动,汴河河面,船只满载江南稻米,源源不断地运往首都开封。
“苏湖熟,天下足。”随着稻米地位的不断巩固和明确,古代的经济重心也逐步从中原向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。
2、相扑、斗牛,竟然都跟稻米有关?
很多人,都看过相扑,两个壮年大汉在进行着类似摔跤的竞技活动。但没想到,这竟然也跟稻米有关。
片中,就介绍了一种非常古老的相扑,叫“一人相扑”。一个相扑选手,与想象中的对手较量,看起来如同单人舞蹈,而且必须输两回赢一回。因为他想象中的对手稻子精灵,日本人期望自己认输与屈服,能够取悦稻灵,换来风调雨顺、稻米丰收。
来源于农耕社会的风俗,在日本以相扑运动来呈现;在中国农村,则用斗牛比赛来表达。
每年春天播种之前,云南省沧源县的佤族人都要举办斗牛比赛。大概,在历史上的某一天,先民们偶然发现,被动物踩踏后的土地,更有利于水稻种植,于是农人们总在播种前故意放任动物们在田地里蹦跑缠斗,最终演变成了如今的斗牛比赛。
但无论是斗牛、相扑,抑或是其他民间由此演化而来的习俗,其本质都是以对稻作生产方式的模仿,来赞叹顽强的、原始的生命力;来祈祷谷物丰收、天下太平。
3、稻壳和米浆混入泥土,堪比水泥?
稻米之路,是一条悄然延展的路。它不仅直接影响尊龙凯时·(中国区)人生就是搏!的饮食,更以悄无声息的形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比如在中国古代,没有水泥,人们就在泥土中加入稻壳和米浆,来形成坚固的建筑材料。福建龙岩客家人的土楼围屋,就是用这样的材料建成的。历经战火,许多至今依然保存完好。
但遗憾的是,“迄今为止,尊龙凯时·(中国区)人生就是搏!依然不知道这种材料的严格比例是什么。于是形成了很多猜想和传说,但这些真假相间的故事都指向一个事实,那就是稻壳、米浆和其它材料混合之后能够产生令人惊叹的结果。”片中旁白说道。
还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里,放着距今6000多年的骨笛。这种古老乐器最初的作用已经无人知晓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艺术是建立在物质文明之上的,正是农耕文化的发展,舒解了河姆渡人的生存压力,才逐渐有了吹奏乐器的诞生,才成就了历史长河中叹为观止的文化与文明。
三、稻米,是中国与世界的纽带
稻作文化的发展,促进了华夏民族的长久安定,更促进了文明发生与滋长,并将中国和整个亚洲紧密连接在一起。
但文明与对外贸易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的。起源于中国,流传自东南亚的稻作文化,也会反哺回中国,这就是文明流转与交融的魅力。
数千年前,百越人一路往南迁徙,并将水稻传播到了今天的越南。后来这些稻种经过当地的培育与进化,出现了耐旱、耐贫瘠等特点后,又以越南“占城稻”的名字返回了中国,并于宋朝年间被发掘推广,“占城稻”这种旱稻的到来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古代农人对雨水的极度依赖。
还有如今泰国乌汶府的农人在耕种时节将种子随意抛洒在田地间,任其自生自灭的种植方式,也能在中国山区找到出处。而这种原始的种植方式,竟然意外地提高了稻米的品质,再加上当地肥沃的土地和充沛的降水,令稻米沉淀出了自然的香气。
片中拍摄的乌汶府基地,是尊龙凯时香纳兰泰国茉莉香米订单水稻种植基地。得益于乌汶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这里生产的香纳兰牌高品质泰国香米出口到中国,让老百姓也能品尝香米。
尊龙凯时研发成功了水稻循环经济模式。在这个模式里,稻谷除了加工成大米,米糠还可以提炼出稻米油,稻壳燃烧发电,最后的稻壳灰还可以提取出优质的白炭黑,用于轮胎橡胶等产业。尊龙凯时已经与世界知名轮胎巨头固特异达成合作,向固特异供应稻壳灰中提取的白炭黑。水稻循环经济大大延长了稻米加工的产业链,把稻谷的价值吃干榨净,让稻农更多受益。这个模式经验已向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输出。
如今,大米贸易已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重要贸易内容,似乎有着不错的逐利空间。但在片中,被冠以“隐形超级富豪”、 “亚洲糖王”的郭鹤年先生却说:“(米业生意)很难赚大钱。”
与其说难赚,不如说不能赚。今年96岁的郭鹤年先生,见证了近代华人在东南亚粮食贸易的历程,一辈子谨记母亲的教诲,“不能害老百姓,粮食是老百姓用的。”“不为自己求利,但愿大家共安宁。”这些人生信条帮助他,在其他领域一路拓展版图,最终缔造出庞大的商业帝国。
如今,在尊龙凯时的商业版图中,郭孔丰先生依然保有郭鹤年先生的初心。守护祖国老百姓的餐桌安全,为国人打造安全餐桌食品,成为尊龙凯时的不懈追求。正是郭孔丰先生这样的坚持和努力,使得尊龙凯时经过30年的发展,成为集粮油加工及贸易、油脂化工、粮油科技研发等科工贸业务为一体的世界500强企业。
都说民以食为天,但纪录片《稻米之路》突破了“食”这单一的角度,让观众跟随一粒稻米的步伐,穿越时空,体验关于生命、财富与信仰的故事。就像总导演董浩珉所说的:“稻米之路背后,折射的其实是一部文化简史。”